色覺(color vision)指不同波長的光線作用於視網膜後而產生的感覺,也稱顏色視覺。 與人類其他視覺一樣,色覺的形成與物理、生理、生化、心理等各因素密切相關。辨別顏色主要是視錐細胞的功能。
色覺的機制,有許多學說和理論,如Young-Helmholtz 理論、Hering理論和 Müller 理論,也分別稱三原色學說、四色學說以及色覺階段學說。
三原色學說(Young-Helmholtz 理論)解釋所有的顏色均可用紅、綠、藍三種原色混合形成。視網膜上存在著分別對應紅、綠、藍三種光線的波長特別敏感的三種視錐細胞,當不同波長光線照射時,引起相應的敏感細胞興奮,同時,也對其餘兩種神經細胞產生刺激,使之產生混色成各種顏色感覺。三種視錐細胞受到同種程度刺激,則產生白色色覺,無刺激則產生黑色色覺。
四色學說(Hering 理論)也稱拮抗色理論或四色拮抗學說,該理論認為自然界存在紅、
黃、綠、藍四基色,其他色均由此組成。紅-綠、黃-藍以及白-黑存在互補機制,亮度感覺由白-黑機制產生。此可對色盲總是成對出現(如紅綠色盲、藍黃色盲)進行較好的解釋。
色覺階段學說混合兩種學說(Müller理論)又稱階段學說。將色覺分為兩個階段:1.視網膜感受器階段,此階段具有三種紅綠藍光譜敏感性(三原色學說),分別產生相應的視神經反應;2.神經衝動後由感受器向視中樞傳送視覺資訊階段,在此階段,神經衝動再次重新組合,以四色對抗的形式向大腦傳遞,人的辨色感光是由大腦決定的,最後階段是發生在大腦,更接近實際的色覺機制。
色覺的異常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。
先天性色覺異常可根據對色彩的識別分為單色性色覺、雙色性色覺及異常三色性色覺(全色盲)。
後天性色覺異常通常被分成紅綠和藍黃兩大類,常由後天性眼病、顱腦疾病、全身病變以及中毒等後天原因所致。
因眼部疾病造成視覺損害的病人,顏色的分辨力明顯下降,為提高辨別物體的能力,應用較敏感的色調,使視功能相對改善。白內障或角膜水腫的病人,對顏色的對比敏感度下降,此時如配戴橙黃色太陽眼鏡,雖然眼鏡吸收一部分光線使顏色失去一定真實性,但因部分吸收了紫色至藍綠光譜範圍,使其顏色加深而增加了對比度,從而使該類患者提高了顏色的識別能力。如圖1應用濾光片改善顏色對比度情況,,濾光片改變色盲檢查圖的色調,增強了色對比度即是顏色對比的調控效果。
參考來源: Wavefront Aberration and Clinical Vision Correction.P67